洛阳博音口吃矫正中心 洛阳博音口吃矫正中心
欢迎拨打洛阳博音口吃矫正中心康复热线18336718971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站内公告
欢迎拨打洛阳博音口吃矫正中心康复热线18336718971
关于口吃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人:乔玲
手机:18336718971
E-mail:848453936@qq.com
公司网址:http://www.lykcjz.com
关于口吃
张景辉疗法

名    称:张景辉疗法
浏 览 量:
数    量:0
发布日期:2017/7/6 10:14:22
留言询价: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有些人说话总是口吃,紧张的心情怎么也控制不住,怎么努力也避免不了口吃,而且越是控制,越是努力,口吃越是加重。于是,电话铃一响就跑得远远地不敢接,开会时总是低着头不敢发言,甚至因怕买车票时口吃而不敢坐车,在课堂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痛苦万分。口吃患者每天为自己的口吃烦恼焦虑,以为无论得什么病都比口吃好过。不得已只好去请教医生,经医生仔细检查后回答说:“这不是病,是习惯,慢慢改正会好的。”但医生往往也指不出具体的有效办法。
    口吃究竟是什么病呢?为什么连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呢?既然医生没办法,还是自己研究研究吧!于是积极寻找口吃原因,因缺乏有关口吃疾病知识,竟然得出了荒谬的结论。把舌头伸出来对着镜子左瞧右照,越看越觉得与正常人两样,好象尖一些,又好象薄了一些,短了些,这样说起话来当然不可能正常。再看看嘴唇也觉得比别人厚了些,一说话嘴唇就抖动起来。口腔肯定也有毛病,不然为什么常常张不开嘴,或张开后闭不上呢?患者常感到气堵在胸部或喉咙出不来,有时说话时气流急激地冲出,可是声音发不出来,每当说话时心就砰砰乱跳,脉搏加快。于是认为这一定是发音器官和呼吸系统有了病变,不然为什么发音器官不能正常地活动,呼吸又是这样的紊乱呢?找到了“病原”,于是又去找医生,www.lykcjz.com把这些情况向医生详细反映,要求检查医治,但是医生们还是说这些器官没有毛病。
    医生既然说没有什么毛病,还是自己想办法治一治吧!于是就练习呼吸法,深呼吸、慢呼吸,尽量保持呼吸的平静,作“口腔运动”,一张一闭,反复地练习,练习吹口琴可以练习舌头的灵活(吹口琴时要用舌头打音),还象作广播操那样一、二,一、二地一伸一缩地作伸舌运动。对着挂图上的口形照着镜子练习清楚的发音和正确的口形,然后再练习说话,对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说你贵姓!我买一张车票;同志们,开会了......, 这样练了很久,自己觉得可以说话了,可是一遇到人,或遇到开会和过去容易发生口吃的环境,仍然口吃。又听说阴天下雨正在口吃发作时,猛打一记可以治好口吃,就请朋友和同学帮忙,结果挨打了好几次也没有治好。
    呼吸紊乱好象也不是口吃的原因,试看正常人作完剧烈的运动后,往往上气不接下气,呼吸明显急促,但是并不口吃啊?
    有的人因声带患有疾病,使开闭运动不完全,但也并不口吃。
    舌、唇的活动不完全时发音可能不清楚,但也没有出现口吃。不少正常人唇、舌受伤、肿胀以致不能正常运动的时候,说话虽然感到困难,可是这种发音困难与口吃的发音障碍在本质上是绝对不同的。
    看看自己的舌头并不短,也不尖。当然,把舌头伸出嘴外显得变尖,伸得越长显得越尖。发生口吃时舌头强硬地紧缩进去,实际并不短。有些人舌部有各种畸形,如大舌症,小舌症,舌分裂,舌系带过长症等,为什么都不口吃呢?
    以后经过再观察又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什么自己唱歌不口吃呢?为什么自己对自己说话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口吃呢?如果口吃是舌、唇、声带和呼吸系统的病,为什么唱歌和自言自语的时候,口吃就没有了呢?为什么跟陌生人、领导、异性等说话时就口吃得厉害,开会发言时就心跳加快,口吃也特别多呢?难道我的声带和舌唇等的病,一定要在见到上级和开会的时候才发作吗?再想到以前自己的右手生病受伤的时候,不但开会不能记笔记,旁边一个人也没有的时候也不能提笔写字。
    有时腿部受伤,不论在人多人少的地方,走起路来总是一拐一拐地走。同样的道理,口吃若单纯地是生理上的缺陷或呼吸、发音器官的疾病,它就决不可能某时一定发作,某时一定不发作。这才渐渐地明白起来,原来医生说的没有错,口吃并不是生理上的缺陷和发音器官的疾病。
 
 
第二章 口吃症状
                      一、发音障碍
           二、呼吸紊乱
           三、肌肉紧张
           四、伴随运动
           五、环境影响
           六、心理因素
           七、说话努力性
           八、其他
 
    一,发音障碍
    每一种病都有它的症状,口吃这种病,它有哪些症状呢?口吃是一种言语障碍,发音困难是它最主要的症状,说话的时候失去流畅性,常在某个字音上表现停顿、重复、拖音等现象。主要有下列四种现象:
    1,难发性:患者在说话时有第一个字说不出来的现象,而且越急越说不出,必须经过一番努力,并借助于其他动作,如摇头跺脚,手足乱舞等伴随动作,才能把第一个的音发出来。例如:“......十二次火车几时到站?”口吃程度轻的患者不是每一句第一个字都难发,或数句内某一句第一个字难发。这称为难发性口吃。
    这类患者只要第一个字音发出来,以后就不会口吃,可是不敢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下一句话第一个字又可能发生口吃,所以说起来又急又快,恨不得把所有的话都一口气倾吐出来,日子一久,说话又急又快的习惯加深,口吃症状也随着发展和加重。来治疗口吃的患者,第一天,我们把他们说的话都录音下来,待治疗一个阶段再放给他们自己听,听了以后大家都大笑起来,有的说:“我原来的口吃这么厉害,对比之下现在好多了。”还有的说:“我原来说话怎么这么急,这么快,快得象开机关枪,连自己都几乎听不清自己在说些什么。”
    2,连发性:发音之际,在某一个字音上要重复多遍才能继续说下去,大多表现在第一个字上,有时也会表现在当中的某个字上,例如:“同、同、同、同志们,请干一杯”,或“同、同、同志们,请干、干、干、干一杯”。患者口吃程度越严重,连发的音越多,一般只重复几遍,严重的甚至达十几遍之多,这称为连发性口吃。相对地说,连发性口吃比难发性口吃较易矫正。连发性口吃幼童较多,并最容易惹人取笑。
    3,中阻性:在说话的时候,突然声音止住,下面的话便说不出来的现象。例如:“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没有......发言......的同志下次再谈,......散会”。当然,口吃越重,中阻越多,停顿时间也越长。正流利地说着话时遇到某个字突然中断,这种情况与难发性口吃是同样的性质,是难发性口吃的一种表现。别人往往不知是口吃,以为这个人真怪,总说半截话,常被怀疑是大脑有什么缺陷,有的患者还故意地假装脑子笨来掩盖自己的口吃。
    4,拖音性:这类口吃少见。它不象难发性口吃那样在某一个字上卡住,也不象连发性口吃那样在某个字音上多次重复,而是某一个字发出来以后拉得很长,才能把下一个字带出来。例如:“我--今天有事不--能来了”。这种口吃可能介于难发性与连发性口吃之间,也比难发性口吃容易矫正。
    以下症状表现,有的患者只有一种,绝大多数患者兼有两种以上。同是一个人,有时可出现连发现象,有时则有难发或中阻。幼儿连发性口吃较多,有些人可一直连发下去,但大多数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转为难发或兼有连发。
    发生口吃的初期阶段大多表现在首音的重复,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对口吃没有意识到和不关心,以后则由于渗杂了一些心理因素就逐渐表现出拖音性和难发性,以及说话的努力性等现象,以后由于心理因素和发音障碍的恶性循环作用,导致心理障碍复杂化,口吃也就随之持续和固定起来,这个阶段多见于小学高年级或中学时期。
 
    二,呼吸紊乱
    在发音障碍的同时,呼吸紊乱也是口吃患者较明显的症状。由于形成言语的发音和气体动力机制的不协调,缺乏准确的动作程序,致使出现呼吸紊乱。呼吸紊乱不仅表现在说话的时候,在发言前,呼吸即开始紊乱,气短,上气不接下去,仿佛一块大石头压在心上,发言完了以后,仍要持续一些时间。
    呼吸紊乱时患者在吸气时有时断断续续,有时短促,甚至屏气,难受时可突然深呼气,呼气时也是同样,或断断续续地呼气,或把气呼出后说话,或在突然用力呼气的同时说话,也有患者在吸气的同时说话,声音的发生与呼吸时气流有关,这个紧要的呼吸如此紊乱,当然语音也要跟着乱起来了。
    口吃患者平时的呼吸是正常的,与正常人没有差别,肺活量也是正常的,只是在说话的时候,或与人接触而精神陷入不安时,呼吸才开始紊乱。呼吸紊乱决不是口吃的原因,而是表现出来的症状。如果口吃好了,说话正常了,呼吸也就会正常了。不过,当口吃引起呼吸紊乱时,呼吸的紊乱也反过来加重口吃。所以,在口吃时先深深的吸一口气再说话,或许能减少一些说话的困难。
 
    三,肌肉紧张
    口吃的另一个较特出的症状是发音、呼吸各器官的肌肉出现肌肉紧张现象,但并不是真的肌痉挛、肌强直,而是在说话口吃时这些器官的肌肉紧张。
    口吃患者在说话或有发言的意欲时,心窝里象有一块大石头堵住,呼吸突然紊乱起来,这是隔肌紧张之故,发声时,咽喉突感到被塞住,要用很大的劲才能把气冲出来,可是,声音却不随着出来,这是声带在发生痉挛,同时还有口腔的活动不灵活,舌、唇也常常会发硬和抖动,不能随意活动。这种肌肉紧张的现象病人不能控制,任何控制的企图都是徒劳的,但若能克服所存在的忧虑、爱面子、自卑等心理障碍,是不难得到缓解的,而且口吃也可以减轻和消失。
    幼儿最初的肌紧张性语言是情绪反应的结果,是儿童常见的现象,只是在激动或急噪时出现,因此具有偶然性或一过性的特点。若儿童处于不良条件下,特别是附加了心理因素之后,口吃就很可以被固定下来。
    呼吸和发音器官的肌肉紧张会妨碍这些器官运动,言语也就不能自由自在地发出来。我们知道,口吃的一切症状都与心理因素有关。例如:在学校的课堂里,老师想找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眼睛朝学生一个一个地看过去,口吃的学生怕自己“出洋相”,心里就不安起来,出现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咽喉似乎堵塞,舌唇也觉得不灵活了,实际上作好了口吃的准备,等老师眼光一过,这些状态都会解除,又恢复正常。如果老师没有找到回答问题的人,眼睛又看了回来,这个口吃学生的这些肌肉紧张现象立刻又会发作起来,一问到他,就一定口吃得说不出话来。
    又如一个口吃患者在售票处排队买去南京的火车票,一开始心情倒还平静,当窗口一开始卖票,就紧张不安起来,不过还好,因为在他前面已排了许多人,一时还轮不到自己说话,可是随着前面人数在减少,紧张心情就不断加剧,www.lykcjz.com“南京”“南京”,默默练习这两个字,越练越觉得没有把握。当前面只剩下几个人时,紧张心情已达到最高峰,除了“南京”两个字外什么都意识不到了。几乎所有的发音器官都进入了紧张状态,根据自己过去多次买车票的经验知道非口吃不可,怎么办呢?灵机一动,索性装“哑巴”吧!赶快拿出笔在手册上写好“南京一张”四个大字。到时候不需要说话,把这四个字给售票员一看就行了。这么一来,紧张的心情反而缓和下来,轮到他买票时,眼睛看着“南京”两个字,嘴里也脱口把“南京”两个字说出来了。
   
    四,伴随运动
    口吃患者在发生口吃时,常常伴随着种种引人注意的、奇怪的动作。这不是依本人的意愿而做的动作,而是想摆脱发音困难而作出的各种挣扎的表现。最常见的动作是摇头,跺脚,用手拍腿,瞪眼,挤眼,翻眼,咬牙,嘴巴紧闭,吐舌,嘴唇乱抖,歪嘴,上身摇摆,搔头抓耳,脸红脖子粗,用力跨步,面部肌肉抖动和全身抖动等,还有一边说着话,一边拿东西乱敲,或紧握着东西不放等。
    为了摆脱发音困难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叫做伴随运动。有时患者有意地应用各种动作来帮助说话,这些动作能帮助患者较容易地说出话来。例如:有的在发言前先哈哈地笑两声,或先吸一口香烟再静静地吐着烟说话,有的在心里数着一、二、三,或数到三的同时说话,还有的在要口吃的字之前常加上一个与语句无关的字音,如“嘶......”“象我”“那个什么”等。
 
    五,环境影响
    差不多所有的口吃患者都诉说自己的口吃特殊,与别人的不一样,问他有什么“特殊”,回答却是千篇一律。所谓特殊是什么呢?就是并非每说一句话都口吃,而是有时口吃,有时不口吃。其实,这是口吃患者共有的现象。口吃患者都有几个难发的音,每个患者的难发音又不完全一样,口吃患者也都有一些容易发生口吃的场合,即口吃的发生或不发生,发生的多少或轻重,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差异,这是口吃者的共同特点。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成为真正的口吃病了。所以,请你放心好了,你是一个普通的口吃患者,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殊之处,因而你的口吃与其他疾病一样也是可以矫治好的。
    同一个人,同一张嘴,有时能滔滔不绝地说话,有时又会突然变成口吃,一个字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发出来。
    口吃患者唱歌时可以完全不口吃,为什么唱歌不口吃呢?因为唱歌有一定的节奏使发言意志安定,更主要的原因是唱歌时和与人说话时的精神状态全然不同。
    不仅是唱歌,凡有一定速度和调子的语言都不会口吃,如唱戏的道白、快板、诵经等。有一些口吃的演员在舞台上唱白时却能流畅无阻。还有一个僧侣,平常说话时虽有很多口吃,一诵起经来,讲起道来,却能滔滔不绝。
    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说话,与别人一起合起声来说话的时候,即使口吃也很轻微。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活象一个第一流的演讲家,可是只要有人走进来,这位“演讲家”立刻就会现出原形。不过,还要看走进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是大人还是小孩,是男性还是女性,是生人还是熟人,是上级还是下级,随着进来的人的不同,影响的程度就不相同。由此可见,口吃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以上事例,认识到口吃决不是发音器官的疾病,而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要根治口吃必须在心理因素上下功夫。可是,怎样在心理因素上“下功夫”呢?请看一位口吃患者的来信:“当我一接触外来联系人员时,就会六神无主,大脑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想说又不敢说,不说又需要说,又怕说不好叫人家笑话,丢了自己的面子,要努力保持镇静,使心情平静下来,可是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越是控制越是紧张。然而,有次醉酒以后,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一直讲了两个小时一点也不口吃”,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酒醉后的心理状态不同,没有怕口吃,怕别人讥笑的思想顾虑了。信中说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看起来就是不口吃的诀窍。
    多数患者朗读可以不口吃。所以,有些患者在开会发言时,先把讲稿完整地写好,照读,连“吧”、“的”、“了”等虚词也不能漏掉一个,不然就要口吃。尽管如此,也有一些较重度的患者朗诵也还要发生口吃。
    严重的口吃患者几乎在所有的环境中都有显著的口吃,虽说所有的环境都口吃,但口吃的程度决不会完全相同,必然是在有的环境重些,而在有的环境则轻些,但一般口吃患者只限定在某些环境中发生。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容易出现口吃的环境也不尽相同。
    再谈谈难发音。大部分的口吃患者都有几个感到特别难发的音,每个口吃患者的难发音也不完全一样。如你感到难发的字,他或许不觉得难发,他的难发音你可能觉得好发。虽说某个字是难发音,但和他下面接一个什么字也有关系,例如说“南京”两字口吃的人,说“南通”时却可能畅通无阻。难发音在一个词的第一个字上难发,如出现在第二个字上就不难发,如“倍”字难发的患者,说“倍数”时口吃,说“几倍”时就不口吃。难发音是对这个字过分注意所引起的,并非发音器官对这个难发音有什么缺陷。偶然一次说某字发生了口吃,就对这个字注意起来,当下一次口吃时,对这个字就更加注意起来,在反复口吃的过程中强化了难发的体验,对这种情况注意就会更执著,难发也就固定下来了。朗读课文时看到下一行有一个难发音,就害怕起来,自我暗示地认为又要口吃了,不敢换气,加快速度往下读,想把这个难发音“带”过去,哪知读到这个字时非卡住不可。那么把自己所有的难发音一个一个地写出来多练练好不好呢?不好,多练就等于多告诉自己这个字难发,越练对它的注意就越执著。有的患者把发言稿上的难发音画上记号,多次练习,到发言时所有打上记号的字都口吃了。
    有一个患者本来没有多少难发音,听别的患者们说这个字难发,那个字难发,没过几天,这些字都变成他的难发音了。还有一个患者想弄清楚自己有多少难发音,就拿出一本字典,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逐字试验琢磨,翻到“大”字时,说了几遍“大”,越说越觉得吃力,看到“小”字时说了几遍“小”,也如此吃力,从此“大”、“小”两字都真的变成难发音了。本来只有一个“倍”字难发,在字典里找到与“倍”字音相同或接近的字,如“贝”、“背”、“臂”、“备”、“杯”等都难发起来了。一本字典翻完,难发音翻了好几番,口吃也加重了许多倍。读者可能以为作者在开玩笑吧?不!口吃患者们会相信确有其事的。所以,已经知道自己有几个难发音也就算了,不知道的就不必再多琢磨了。
 
    六,心理因素
    口吃患者在说话上还具有正常人很难体会到的心理方面的症状。
    幼儿刚开始口吃时,心理方面的症状还不大明显,年龄大了就逐渐严重起来,成年口吃患者所以在比幼儿患者难以矫正的一面,正因为口吃习惯已经固定,也是由于对口吃的心理因素复杂化了。心理因素是每在说话时怕口吃的恐惧心理,害怕自己发生口吃,就想努力去防止它。本来说话不需要特别留意和努力的,可是,口吃患者想起自己的口吃,就会紧张不安,尤其越不自然地努力躲避口吃,越加深对口吃的敏感和强度。
    除了怕口吃的恐惧心理以外,口吃患者还有爱面子、自我意识、自卑、烦恼等等的病态心理,这些病态心理会促使口吃症状越来越加重和牢固。口吃的加重和牢固反过来又会促使病态心理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七,说话努力性
    说话努力性也是口吃的症状。
    口吃患者为了克服发音困难,就用全身的气力向外迸,有时把气迸出来了,可是声音出不来,有时迸出声音来却不能把声音变成字,或发出他想发的那个字音。
    环境影响和心理障碍不仅使口吃的机制复杂化,而且使口吃的症状加重,另外一个促使言语功能障碍的因素是错误的斗争形式--说话努力性,把怕口吃,不要口吃的心理活动反映到行动上来,自以为努力一下就可以摆脱发音困难,就象多用一些力就能拿起重物那样,实际上这是徒劳的。
    “努力”不仅表现在发音器官上,同时也表现在身体各部,甚至全身用力,于是出现了各种莫名其妙的动作和奇形怪状的脸相等伴随运动。口吃患者感到说话是最吃力的事,比做任何笨重的劳动还吃力,常见有些口吃患者说完一段话之后,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
    口吃患者所做的“努力”,结果只能使口吃症状加重,这是每个口吃患者都曾体验过的,但是口吃患者仍是习惯与这种斗争方式,即使明知道这种努力是无济于事的。要放弃任何不策略的努力,你必须松弛下来,必须承认它的存在。
 
    八,其他
    我们知道,心理和身体有密切关系,情绪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植物神经的变化。如害羞时脸上发热,受惊使心跳加快,看比赛或惊险表演时常捏一把汗等。这些现象对人类的生存是有意义的。当我们遭到危险的时候,躯体反应的变化是为了能够恰当应付外界环境的变化。然而,神经质的人却把伴随情绪变化而引起的躯体变化,成为更加恐惧不安的因素,把人人都可能发生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的表现,他们不能接受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
    由于对口吃的恐惧、不安、羞耻、嫌恶等心理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心跳加速,竖毛反应,肌肉收缩,脸红,肠胃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受到抑制,出汗,有些人甚至在严寒季节说起话来也会满头大汗,唾液分泌增多,常可见口吃患者说起话来会唾液四溅,手脚发抖,全身处于紧张状态。
    上面列举了口吃的临床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并不是口吃病的本质,也不是口吃病的根源,只不过是口吃病的一些症状而已。口吃本身也是一种症状,而且是伴随各种病理心理现象的一种症状,如患伤风感冒时,表现出来的发烧、鼻塞、流鼻涕、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头痛等症状一样。
    口吃患者往往不去寻找造成口吃的根源,而是跟口吃的症状作斗争,这些斗争大多数是不讲策略地蛮干,这种蛮干只能直接或间接地增援了口吃,帮了口吃的忙。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采取一些对症疗法的措施,如后面介绍的发音法等就是。这些措施虽然减少或减轻口吃的症状,但充其量不过是治标而已。如通过发音法的练习和掌握,一般地能在短期内使口吃现象有明显减轻或减少,甚至有些人可以完全消除口吃的现象。可是,即使能完全不口吃了,我们并不认为这些人的口吃病已经好了,因为这些人仍然存在着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稍有偶然的口吃(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正常人也会有口吃),心情就跟着波动起来,必然会导致口吃现象重新增多起来。
    若能正确地认识口吃,消除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成功地使情绪因素得到缓和(这需要一定的推理和认识能力),口吃的一切症状都会逐渐云消雾散,就象感冒好了以后,流鼻涕、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都会跟着消失一样。
 
三、冲破怕字,大胆说话
    口吃患者都有怕口吃的恐惧不安的心理,怕的程度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更是难以理解的。因怕口吃就想办法逃避说话,明明是找自己的传呼电话,却慌说自己不在家;妈妈叫买东西,出去转了一转回家骗妈妈说卖完了;课堂里被老师提问时就装不懂。
    患者宁愿多做一些繁重的劳动也不愿多说一句话。他们对说话极不感兴趣,虽然心里也很羡慕那些说话流利的人,自己很想也能那样流利地说话,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口吃,就好象得了严重的“缄默症”,甚至连张嘴这个动作也不需要了。在他们的头脑里种下了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不可能说话流利,因此,在任何时候尽量避免张口说话。
    口吃患者决不是每说话必口吃,他们也有不口吃的时候,例如自己以为只有他一个人时,或者瞬间下意识地忘记还有别人存在的情况下,小声耳语时,身体极度疲惫,发高烧,动手术后,不拘形式地随意说话时,齐声朗读时,模仿别人说话而没有注意到自己有口吃时,读说谐韵或韵律强弱起伏的打油诗和舞台道白时,打着拍子说话时等肌肉极度松弛时,都可以不口吃。这些不口吃的事实证明,口吃患者都具有说话流畅的能力,可是这个能力往往被怕口吃的心情和不可能流畅说话的信念掩盖起来了。
    口吃患者必须重新“发现”自己能流畅说话的能力,等不怕了,心情平静了在说话吗?这是永远等不来的。等到怕压制下去再说话吗?越压越怕,一定在要“说话”的实践中冲破怕字。
    不说话,逃避说话,等不怕了再说话,口吃好了再说话,这些人的口吃是一辈子也好不了的。因此,冲破“怕”大胆说话,这就是矫治口吃的“诀窍”。
    奉劝口吃患者们不能再徘徊于怕口吃而不敢说话,必须采取怕口吃而敢于说话的态度,这个敢于说话的只有在说话实践中才能获得。只凭思想上的想象决不会有真正的勇气。
 
    四、冲破内向倾向的执著
    生来耳朵大,鼻梁高,个子矮等身体的特征是一生固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余地。然而,性格却是心理方面的活动,与固定的躯体特征不同,相当富有变动性。
    人类从一生下来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学、朋友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每个人的性格都颇为复杂。有时某一性格倾向占优势地位,而在另一环境里,则可能另一种性格倾向占了优势。这就是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变动性。一个好逸恶劳的人,在教育和环境启发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发奋图强起来,但若不继续进行修养,在一定条件下仍然还会变得好逸恶劳。
    有的人青少年时爱好音乐、诗文、绘画,哲学,对政治颇感兴趣,以不挠的精神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到了晚年却变得喜欢过隐遁的田园生活。
    看似懦弱的人,有时却表现出刚毅不屈;平时威势逼人的人,遇事又突然变得意气消沉。人的性格常会随着年龄、时间、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事物而变动。
    口吃患者都具有复杂的性格,表现在口吃上某些不良性格常占有统治地位,应该在千变万化的生活环境里通过修养,陶冶和锻炼,使各种性格表现和生活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
    口吃患者大多是神经质的内向倾向的人。虽说是内向倾向,也会随着时间和场合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热衷于工作,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跟谈得来的人谈笑时,事情进行得顺利时,心情舒畅时,容易和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反之,遭遇不幸时,宴会上被不相识的人包围时,学生遇上老师,下级在上级面前,容易表现自卑,也容易引起神经质症状,且一旦发生神经质症状以后,就被苦恼压倒,对生活失去兴趣,变得更加内倾。
    内向倾向的特征是,过低地估计自己,对自己的行动缺乏自信,常是小心翼翼,总是畏惧自己的不足之处。
    口吃患者在意志消沉时,常把自己关闭在一个小世界里与世无争,尽量避免与人接触,只要别人不来干扰自己的小天地,对人也没有什么要求。这就越来越加深自己内向倾向的执著。
    要冲破倾向的执著,就得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思想朝向广大的外界,不要把自己囚禁于自我中心的个人小圈子里,这就是向外转化。但是只是想向外转化而不行动起来是不行的。活动,积极的活动本身就是向外转化的态度,在活动中精神不得不转向外界,而且注意力向外时活动也会更积极。
    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好的时候,有的人专心研究其没有完成好的原因,有的人则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处境。前者是正确的态度,后者是消极的态度。
    襟怀开阔,视野宽广,多关心别人,少注意自己,冲破自我的小圈子,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不仅用劳动,此劳动必须是从兴趣和理想出发的劳动,而不是任务观点的劳动,而且还要用合理的锻炼和娱乐使自己经常地忙碌着,使自己没有时间想到自己,越是这样越好。
    任何内、外的偏向都不能认为是良好的性格,惟有内、外协调才是健康的心理,精神健康者的性格没有矫激粗刚之处,这种人的心情永远安静和开朗
 
    五、敢于承认,勇于暴露
    口吃患者最怕人家谈论口吃,总是想方设法地掩盖自己的口吃。一发生口吃就羞愧难当,一被人讥笑就无地自容。一个患者来信,要求回信时替他保密,用没有口吃字样的信封回信。又有两个患者在火车上坐在一起,一个说去北海出......差,另一个说到北海探、探、探、探亲,下车后两人握手互说再、再、再、再见,分开了。不久又在作者面前“会师”,原来两个人都是来矫正口吃的。口吃怕人知道,矫治口吃也怕人知道。表现在口吃上的这些思想、态度,能不助长恐惧不安心理,进而加重口吃吗?
    爱面子是口吃的好朋友,使口吃强化和加剧。要想消除口吃首先要把口吃的这个同盟--爱面子“争取”过来,把口吃孤立起来。口吃患者们都曾体验过口吃的这条规律,就是越怕口吃越口吃。当你出现怕口吃的心理障碍时,挖一下你的思想,问一下自己:你为什么会这么怕?你究竟怕什么?怕学习受到影响,怕工作受到损失吗?不要再找各种借口欺骗自己了。你怕什么?说穿了无非是怕当场出丑,怕失去面子。所以,若扭转了爱面子的错误思想,怕口吃的心理也就能随着消失。www.lykcjz.com躲躲闪闪,藏藏遮遮是错误态度,它会加深口吃的心理障碍。有的患者说,只要我说话能不口吃,我就不会爱面子了。这种说法不对,因果颠倒了。你的口吃所以逐渐“升级”,不就是这种不必要的错误态度促使的吗?必须在口吃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把爱面子思想去掉,必须理解:对口吃的错误态度就是口吃病的病根,必须挖掉这个病根。
    最积极的办法是暴露,不是虚伪的而必须是真诚的,把痛苦和自尊都置之度外的态度,使口吃没有藏身之地,赤裸裸地无条件地暴露,漠视一切口吃的不自由和外来打击,有了这样的态度,你立即会感到如释重负,身心都觉得轻快。不过,若企图借此来达到不口吃的目的则是虚假的暴露,这种虚假的暴露本身就是思想矛盾。真正毫无顾虑的态度,才能得到真正的轻松。
    总之,不要有意去回避问题,更不要给它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要敢于承认,勇于暴露,这样口吃就不会同你过不去了。
 
     六、遇怒制怒,逢急制急
    发怒和急噪容易使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平衡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患口吃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引起更多的口吃。
    口吃患者都具有急噪性格,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又快又急,尤其在说话时,恨不得一开口就把所有的话一下子都倾倒出来,这样绝对有害的。不要“急于表达”,应该训练自己从容不迫地说话。发怒也是有害无益的,俗语说:“气大伤身”。任何波动太大的情绪对身体都是有害无益的。虽有少数口吃患者在发怒时,由于转移了对口吃的注意,使说话一时变得流畅,可是,经过一段“潜伏期”,过一些时候,口吃现象会“莫名其妙”地加重起来。一个家长把孩子抱起来放在窗口吓唬他,说要把他摔下去,孩子被吓得大哭大叫,二天后就口吃起来了。还有一个孩子被家长打了一顿,哭着睡着了,几天后出现了口吃。口吃往往是由于过去的感情冲动在某种机缘下发作起来。
    口吃的人们常说,一急就要口吃,并希望能做到急噪也不口吃。还有一个患者,要求给他一个争吵时不口吃的办法。多么无理的要求!连正常人在急噪、发怒的情况都容易出现口吃,何况一个患有口吃病的人。治疗胃肠病,在用药的同时还须注意饮食卫生,如若暴饮暴食,睡觉不盖被子等不注意保养,用什么特效药也无济于事。所以问题不是在于怎样做到急噪时不口吃,而是应该不要急噪、发怒。必须进行自我修养:“遇急制急,逢怒制怒”,以减少治疗上的阻力。一句话,一切要服从治疗的要求。
    要自己教育自己,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人都会有喜、怒、哀、乐之情,但对此应有一定控制能力。
    生活要有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以减少急噪情绪发作的机会。从家里到单位路上须走30分钟,八点钟上班,七点半从家里出来,路上碰上朋友说两句话,误了一班汽车,就有迟到的可能。把时间卡得这么紧,就容易冒出急噪情绪,若能提早10分钟或一刻钟出门,心情就可平静,行动也可从容。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使我们心情安定,不急噪,不慌乱,也能促使我们的心身健康。正确组织起来的个人生活制度可促使个体与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个体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七、克服自卑
    患口吃病的人一般都有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不如人,见人不敢抬头,更不敢积极地说话。
    自卑心理就是一种劣等感,认为自己比别人劣等或有缺陷,缺乏自信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会导致自我内省,懦弱,谨慎,不活泼,遇事犹豫踌躇,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主张,不能尽情地欢笑,对人拘束,怕被别人注意。
    这样的人常保持沉默,尽可能避免说话,并不是真的嫌人,不愿与人接触,心里也很想活泼地与人谈笑,因被劣等感抑制,不得不沉默寡言。在小孩面前能说能笑,一遇长辈或生人就会羞怯地拘谨起来。
    电影和戏剧里常常看到一些小丑、低能、特务等反面人物口吃着说话,以此来博得观众一笑。口吃患者也不时遭受别人的尖刻讥笑,因而把口吃与劣等联系起来,认为自己是一个低能的人,感到气愤和不平。这些外刺激也确实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口吃患者真的都是些低能或无用的人吗?决不,口吃患者大都具有聪明的头脑。他们因口吃的束缚和羞怯,造成悲观、烦闷、恐惧、忧郁的结果,使得思想不能集中,或自暴自弃,有时流入怠惰,明明懂得的问题因口吃说不出来被老师误认为不懂,或者怕口吃引起别人的讥笑就干脆装不懂,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习和工作。虽然如此,绝大多数患者都工作得很出色,学业一般是优秀的,他们除了不擅长说话外,其他如数学、作文等则很好。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有向上心、进取心,要求进步是一件好事,但是,好强心和好胜心过于强烈的人,什么事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只要有一样事情不如别人,就当作一件大事被它捉住,深感自己劣等,痛苦得不得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之所以超出人情的常态之上,不完全是别人的讥笑,性格的倾向是主要因素。真正劣等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劣等,真正低能的人也不会为自己的低能所苦恼,自叹劣等人的决不是真的劣等,只不过是过分的优越感表现而已。
    你有你的长处,我有我的优点,世界上哪有这样样第一的人!请听听一位患者的体验,他说:“我以前开会发言时,从不敢抬头,几乎看不见前面的人或物,等于闭着眼睛说话,自卑心理很严重,每说起话来口吃很严重。现在就不是这样了,我有意地看着对方,主动地扫视四周,从容地看看他们的眼睛,这时觉得不那么紧张了,觉得除了有点口吃之外,很多地方并不比你们差嘛!自卑心理减去了不少后,说起话来也觉得轻松得多了。”
    一位患口吃病的某大学的同学,学校发动全五分运动,第一学期结束时,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全五分,他感到得意,我们也确实为他骄傲。可是第二学期结束时,包括他有三个人全五分,从一个人到三个人不是可喜的现象吗?可是这位口吃的大学生却有说不出来的不舒服。这种优越感过强的人,样样要拔尖于人的人,怎么受得了口吃这个“一不如人”呢?实际上,这些人不是自卑心太大,而是自尊心过强了。自尊心稍受到挫伤就使他们感到丢面子,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是相互关联,自尊心越强的人就越有自卑感。这些人需要改造的与其说是自卑心理,不如说是过分的自尊心。应该把口吃与否置之度外,别人讥笑与否置之度外,超越毁誉之心,没有贬褒之念,主动在生活中进行磨练,即可摆脱恐惧、自卑等的苦境。
    由劣等感而来的缺乏信心,决不会一生中永远停留在某一个程度上,在日常生活中每经过一个经历就会增加一些自信,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自卑心理通常会逐渐地减少。这种心境的发展与人们的境遇有很大关系,处在须要勇气的境遇时,就能在这个境遇中培养出勇气,一次突破后自卑感会随之大减,终于进入洒脱的境地。一位来接受矫治的轻度患者说,他本来口吃得相当严重,一年多以前主动要求做采购员,开始领导不大放心,认为你说话结结巴巴地怎么能做采购工作?他却说正因为口吃才要求做采购工作。结果,东出差,西采购,经过一年多锻炼,口吃大为减轻,越来越能胜任采购工作了。患者们,不可与世隔绝地磨练心身,要勇敢地走向生活,忍着羞怯和自卑的心情冲向生活,在生活中去磨练和体验吧!
 
    八、注意力朝向目的物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环境常常吸引着我们,我们也必须经常注意外界环境的目的物,才能使自己的行动适应环境。口吃患者总是注意着说话本身,失去了内外的平衡和失调,使心情陷入混乱而致口吃。
    人们的本能,作惯了的事,象吃饭、走路、写字等等,并不觉得需要用多大的努力。搬运较重的东西等时,则需要较大的努力,我们日常生活,只有在注意和努力调节得适度的时候,行为才能适应外界环境。吃饭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怎样使用筷子,也不需要任何努力。下班回家时,往往走到家门口才发觉已经到家了,几乎不注意自己的两条腿是怎样走路的。
    劈木材时,看着木材的一点下斧,怎能劈到“虽不中不远矣”的地方,倘若注意手的动作怎样下斧,就会远离目的点,下斧也没有力量。
    说话本来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和努力。正常人说话时,注意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内容,观察着对方的姿态和表情,并不注意自己说话动作本身。口吃的人就不是这样,觉得别人的眼睛象一盏盏探照灯似的向自己逼射,吓得不敢正视,准备好了的说话内容打乱了,几乎全部注意力倾注于怎样把话说好,怎样能不口吃,并用尽力气说话,这样说话能不口吃吗?
    象篮球运动员接球和足球运动员踢球那样,只注意目的物--球。假如接球时注意两只手怎样去接,踢球时注意脚的动作,试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说话时不要注意说话本身,把注意力朝向目的物去吧!
 
     九、健康心理
    怎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信念强的人是心理健康的吗?精神病患者或偏执的心理变态者信念特强。这些人基于他们自己的信念,不能客观地观察自己,对事物缺乏正确批判,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和病态的体验,坚持自己的病态信念,当然不能算是健康心理。没有一定的信念,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也不能说是健康的心理。神经质的人若不陶冶其性格,可能陷入这种倾向。
    世人都以为没有苦恼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其实不然,白痴和患精神病的人,情感反应迟钝,没有苦恼和烦闷,漠然地象植物似的过日子,没有好奇之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发生地震和火灾也泰然处之,这种缺乏感情的心理是病态的。没有苦恼,烦闷的人决不会有向上进取之心。心理健康的人在向上进取的途中常碰到种种障碍和事与愿违之时,有些痛苦是正常现象,可是这些人能忍受痛苦仍然知难而进。所以说没有苦恼,烦闷的人决不能说明这个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凡被某种固定的错误观念捉住的人都不能认为是心理健康。口吃的人就是这样,执著于自己的口吃现象,引起心理紧张,久而导致口吃现象固定下来。
    一些固执的口吃患者,不管怎样指出他们表现在口吃上的错误感情和态度,也不能使他们改变起来。他们容易被固定观念捉住,总是以不安的心情眺望自己的口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是扩大自己口吃的缺点,并被它捉住不放。
    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绝大多数口吃患者的病在“心”上,而不在“嘴”上。通过发音法的言语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口吃现象固然是必要的治疗措施,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消除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要坚定地去消除这些因素,大胆地去改变和消除这些促发因素。
    下面介绍一封治愈后的患者来信:
    “......
  口吃病人在讲话时心里总好象有什么事儿坠着似的。反省一下心里的这些事不外乎是:
  1,讲话上是一件不可能不发生口吃的事--对说话没有信心。
  2,讲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对说话过于在乎。
  3,讲话是一件会使自己处于难堪境地的事--对说话缺乏兴趣。
    由于心里揣着这些“事儿”,口吃病人感到讲话很难熬,至少是很难受,但又必须硬着头皮讲下去。这样,口吃病人便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拘谨被动的状态下讲话,这时,他当然会表现出与这种心理状态相匹配的讲话方式--结结巴巴。
    如果给一个正常人的心里也揣上这些“事儿”,他们也一定会处在口吃病人那种特有的心理状态,那么他们在讲话时的行为也一定会象口吃病人所表现的那样。我不就是这样的一个正常人吗?原来如此!
    将口吃置之度外,心情就会坦然。讲话就主动和轻松,因为心里没有“事儿”坠在那里。”
    由此可见,态度一变,心理揣着那些“事儿”没有了,心情坦然,说话自然而然就会轻松起来。
 
     十、不如意事常八九
    由于思想上的矛盾,口吃患者常常作出自己欺骗自己的事。在别人看来,说话有点口吃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本人却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认为得什么病都可以,惟有口吃病不堪忍受,常常自恨自叹地说:“世界上没有比我更痛苦的人了”。
    我特别痛苦,我最痛苦,实际上就是自我中心的特征。哑巴不能说话干脆不说也就算了,口吃的人能说却不能流畅地说出来,岂不比哑巴还痛苦?近视眼比瞎眼还痛苦吗?跛脚比瘫子还痛苦吗?多么荒唐可笑!异病不相怜是常见的,甲病患者觉得乙病的心理可笑,乙病认为丙病没有什么,而丙病又不能理解丁病的心情。牙痛时觉得牙痛最难受,头痛时又觉得头痛最痛苦。口吃患者往往同病也不能相怜,重度口吃的人认为你们的口吃那么轻有什么痛苦,轻症的人借口自己的工作特殊,需要大量说话,所以比别人特别痛苦。而中度的人则说,若能象轻度的人那样,我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若象重症的人那样就装个哑巴算了,象我这样不轻不重的半吊子最痛苦了。
    星期天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的游客们无忧无虑地散步、谈心、游戏、唱歌,不论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那么愉快,都那么幸福,自思自叹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痛苦的人。这种多愁善感的情调足可以与林黛玉相比。家家有难事,人人都有他自己的烦恼,你有你的痛苦,我有我的烦恼,世界上能有一点烦恼也没有的人吗?除非是刚生下来的婴儿和白痴。有些人表面看来似乎没有烦恼,这些人并不是没有烦恼,只不过是忍受着烦恼,看穿了烦恼,不去抑制烦恼,没有心理上的纠葛而已。
    常听口吃的人说,若能不口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其实不然,不过是口吃的烦恼掩盖着其他的烦恼而已,当口吃好了以后,其他的烦恼就会一个一个地显现出来。当一个重大事情引起更大的忧虑烦恼时,也会冲淡口吃的烦恼。曾见一个一场大病把口吃“病”好了的病例。面临关系到生与死的大事,就会把口吃置之度外,口吃的烦恼让位了,绷紧了的那根口吃弦松下来,说话也就跟着轻松了。襟怀开阔,视野宽广,不拘禁于自我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即使发生了口吃也不会放在心上,更不用说被它捉住,执著起来。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求全欲过强的神经质者,有一点口吃就受不了,惊惶失措,感到不愉快。不论是对口吃本身,还是因口吃而感到不愉快的思想感情,都非常嫌恶,去排斥它,总是努力地使自己不要口吃,不要发生这样的思想,因而就产生思想上的纠葛。
    正常人偶然口吃了并不苦恼,口吃患者则痛苦不堪,这是性格倾向和情绪反应的不同之故,也就是患口吃病的病根所在。痛苦的心情往往使口吃症状每况愈下。问一问自己,为什么痛苦?就这么一点口吃值得痛苦到这种程度吗?每天用很多的时间去考虑口吃,用很大精力去对付口吃,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吗?自知了就能自觉和主动,当把问题看穿想透后,思想和感情自然会得到调整。
    在生活里不可能每件事都称心如意的,君不见诗人陆游有一名句:“不如意事常八九
 
    十一、说话心平气和
    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情是使治疗产生作用的基础。
    平静的心情不是一抓就能来的,努力地酝酿和追求平静更是不明智。口吃患者不是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每当说话时就拼命地暗示自己不要怕,努力地迫使自己平静下来。结果会怎样呢?不是更加恐惧不安吗?怎样才能保持心情平静呢?一是要服从感情的自然,情绪波动时不要强行压制,任其自然。二是找出不平静的原因,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情绪波动,以调整对事物的情绪和态度。另外还要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陶冶崇高的精神情操,把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
    口吃患者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当其他因素在大脑里压倒优势时,口吃往往不表现出来,而当这些因素消失后,处在日常的情况下,口吃就以它原有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因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在口吃的心理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方法虽不是直接地改变病人对口吃的情绪和性格的态度,但是它能使病人脱离其病理体验,增加生活中的兴趣,建立起新的联系。
    我们常给患者创造一些人多的环境,让他们上去讲话。他们刚上去时心理非常紧张不安,可是上去以后,几句话说下来就能逐渐地平静下来。可见,生活中的活动才是改变心情的主要途径。读书,电影,音乐,劳动,文娱,旅游,走亲访友等都是吸引患者注意力和兴趣的有益活动形式。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吟诵一些优美的诗词,可以使心情安静和舒畅,从而把思想引到健康,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口吃症状。
 
    十二、增强抵抗力
    一般人常缺乏对口吃患者的同情,对接受治疗的口吃患者常不给予支持和合作,并且挑剔得很厉害。甚至有个别人还故意进行嘲笑。总之,一般人对口吃病和口吃病患者的态度是很不公平的。
    如对要接受治疗的患者说什么:“口吃能治好吗?!决治不好的,别痴心妄想了”,“还不如把治疗费拿出来吃一顿”......百般地进行阻挠。对那些已有了明显好转的人,不去鼓励他们已好的一面,而是讥笑、斥责没好的一面,说:“告诉你好不了,偏不相信,不是还口吃吗?”对已经好了的人,则竭尽全力地注意寻找他们的口吃。一旦发现他们的口吃,那就如获至宝似的挖苦说:“你不是说好了吗?好了怎么还有口吃?”等等。
    正常人相互间谁也不会注意谁有否发生了口吃,对一个接受矫正治疗的口吃患者,关心地或者好奇地观察注意一下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达到这样挑剔、非难的程度实在叫人不能原谅。
    对于掌握发音法后的口吃患者说话时也往往会听到一些尖刻的言语,如:“你怎么说话变了,慢吞吞地象个大首长”;“你说话怎么没有力气,没吃饱吧!生毛病啦!”......好象这些人愿意听别人口吃,对别人的口吃特别感兴趣似的惹出他们这么多闲话。
    当然,有些人的不公平态度并不是恶意的,但对口吃患者来说也是一个消极因素。这些人把矫治口吃误以为口才训练,以为经过矫治就应该具有正常人以上的说话能力,不达到这个水平就不能使他们“满意”。“你怎么还有口吃?”“你矫治过口吃怎么说话还不如我呢?”好象经过矫治的人就绝对不应该再有一个字口吃,好象经过治疗的人就应该比任何人说话都要好才行。
    还有一些人的不公平态度确实是处于善意和关心。有位口吃的青年,口吃矫治好了以后,妈妈老是不停地在他耳边叮咛:“要注意呀!自己要当心些,别再口吃了。”这种善意的关心往往反而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压力”。这个青年被妈妈絮叨烦了,就向妈妈解释说:“注意什么!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我以前不就是因注意而成了一个结巴子的吗?口吃就让它口吃好了,有点口吃算得了什么!你们不是有时也口吃吗?为什么一定不准我口吃!”
    上面说的这些情况,几乎每个接受矫治的患者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今天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公平合理地对待口吃和口吃患者似乎还不太可能,但是,患者自己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口吃。
    客观环境的这种压力是经常会出现的,重要的是增强自己思想上的抵抗力,顶住这条线,任凭别人说长道短,我自巍然不动。只要认准方向,那就照马克思引用但丁在《神曲》中的话去作:“你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
 
    十三、全愈
    怎样才算口吃病全愈了呢?
    有人说口吃没有了就是口吃病好了。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人人都可能有口吃现象,但决不能说人人都患了口吃病。矫治口吃只能矫治到和正常人一样允许自己有点口吃,如不改变这种错误看法,将被口吃永远折腾自己。
    口吃现象减少到和正常人差不多就可以算好了吧!是的,也只能矫治到这个程度。但口吃患者都有求全欲望和不能接受事物自然规律这一种性格倾向,少了还想少,甚至到完全不口吃了还不放心,还要追求永远不口吃。他们不论减少到什么程度,总是认为自己还有口吃,还是一个口吃的人,始终不敢在胜利面前果断地摘掉自己给自己戴上的这顶口吃“帽子”。他们也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理由:就是心情一激动还会发生口吃。心情激动时任何人不是都可能发生口吃吗?这怎么能算“病”呢?激动时会表现出很多生理现象,如心跳加快、呼吸失调、面色改变、手足发抖、发生口吃等,这不能说是患口吃病了,其实,这都是激动引起的正常反应的结果。
    有一个患者,自称已好了百分之九十五,每天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不把残余的百分之五矫治好誓不罢休。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口吃现象仍不见进一步好转,原地踏步地停留在所谓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水平上,心情焦虑起来,怎么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不口吃呢?每发生一次口吃就引起很大的不安。于是,怕口吃的心理抬头了,安全线冲跨了,在这种心情影响下,口吃现象反而会越来越多,直到全线崩溃。这个患者所说的百分之九十五实际上已经达到正常人的程度,所谓的百分之五的口吃残余,已经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徒劳地与之对抗当然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了。
    我们认为口吃的全愈,不能以口吃现象的多少和有无,而是决定于导致口吃的心理因素是否消失。掌握发音法是必要的手段,它能使口吃现象逐渐地减轻和减少,但是不管减少到什么程度,即使自己认为完全消失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不能认为永远不口吃了。每说话就怕发生口吃,偶然一口吃就为之痛苦焦虑,这样的人口吃再少也不能认为口吃病好了。
    口吃是由主观认识导致心理障碍而造成的疾病,因而主观上的态度如何,具有重大意义。一个口吃患者说:“我现在可以说完全好了,也可以说基本上好了。对自己来说是完全好了,对我周围的人来说是基本上好了。”这个人的口吃病实际上是没有完全好,真正好了的人是不会计较别人说长道短的。一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当他发生口吃时,别人怎么说他是一个“结巴子”,他也不会为此固执地烦恼和苦闷。
 
 
第三章 形成原因
    发生口吃的原因是什么呢?
    口吃患者都伴有执著的观念,恐惧的心理,苦闷心情和口吃习惯等,这些往往把口吃的真正原因掩盖起来。
    发生口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模仿
           二、惊吓
           三、疾病影响
           四、教育不当
           五、年龄
           六、遗传问题
 
    一,模仿
    大部分口吃患者是在幼小时学别人的口吃学来的。儿童模仿性很强,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喜欢模仿。尤其见口吃的人说话那么滑稽可笑,更喜欢模仿。当亲友、同学和邻居中,如果有口吃的人,就会成为模仿的对象。电影和戏剧里出现了口吃的场面影响就更大了,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学久了就成了习惯,再想改就困难了。
    口吃的“感染性”很强,跟患口吃的人生活在一起虽不去模仿,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感染”口吃。这种“感染性”就是被暗示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都有被暗示的本能,尤其幼童接受暗示的倾向更大,如果经常听到父母或周围的人口吃,这种印象进入脑海后,就会反射地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不仅口吃,连说话的语调、姿态、动作以及其他的习惯都会感受过来。有些家长不准自己的孩子学口吃说话,也不让孩子与口吃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戏,可是,人们都有好奇心,越是不准看的东西越要看上几眼,越是不让动的东西,越是想摆脱两下,越是不准学口吃就更觉得好奇地要学上几句。
    模仿别人的口吃,或受了别人的影响而出现了一些口吃现象,不须要大惊小怪,这些现象很快就可以克服,如若这时参杂了心理因素,那就很可能变成真的口吃病患者。
 
    二,惊吓
    由于突然或持续惊吓而引起口吃者不少见。在一些突然引起震惊、恐惧的事件之后,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例如遇见某种动物,听了鬼怪的惊险故事,因而引起惊恐等等之后,可发生口吃。口吃可能在受惊恐的当时发生,也可能是在受了惊恐之后几小时或几天之后出现,有时是经过沉默阶段再出现的。
    人们在受到惊吓时常说“吓死了”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大,但虽是极个别的,人类确实有因受到极度惊吓而致死的,吓成半死的就更多。受惊时,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都可能失去正常。常见的有全身肌肉紧张和僵直,毛发竖立,瞪眼,张嘴,面色苍白,心跳,出冷汗,四肢发抖,甚至站立不住,手里的东西脱手落地,大小便失禁等,言语器官也可出现紊乱而发生口吃。不过,这都是一时性的,当受惊的刺激一过,这些现象就会逐渐平复。决不会一吓就吓成一辈子口吃;也就是说,如若没有心理因素参杂进去,一时发作的急性口吃决不会转为慢性口吃。
    内蒙古一位30岁的口吃妇女说:“我三岁时,一只羊猛地从我头顶上跳过去,受吓后两天说不出话来,以后说话就结结巴巴的,这病害得我不知吃了多少亏,受了多少气。”从两天说不出话到能结结巴巴地说话,就是恢复的过程,照理再过几天,结结巴巴也一定能恢复正常,口吃本是个不治而愈的病。至今未愈,那一定是心理有了疙瘩。
    其他如父母的打骂,幼儿园、学校老师过分严格态度,以及其他受惊吓的环境影响等,都可能促使幼儿在言语上发生口吃。
 
    三,疾病影响
    疾病对口吃也不无影响,特别是幼儿时期,若长期患病,也可能使幼儿在病中或病后口吃起来。小儿癫痫、麻疹、热病、脑病、百日咳、猩红热、脓症、鼻炎、扁桃腺发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多少都能使呼吸和发声受到影响。
    另外,还有因外伤而引起口吃的病例,如坠落、脑震荡、火伤、撞车等。有一青年,厂里发生火警,奋不顾身地跑到现场救火,大火扑灭后自己也昏迷过去,手、脸烧得特别严重,经医院急救恢复了知觉,起先不能说话,后来觉得发音困难,渐渐地变成口吃病人了。
    然而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哪个人幼年间没生过病,为什么人家生病没引起口吃?若没有心理因素,即使一直生病,病到老,病到死也决不会患上口吃的。疾病,冲其量不过诱发因素而已。有一个口吃患者一场病反倒把自己的口吃“病”好了。有位患者得了肺炎,高烧连续几天不退,浑身无力,躺在床上,一心想的是肺炎,把自己过去认为是“最大痛苦”的口吃抛到九霄云外,口吃的心理障碍已无影无踪了。医生查病房问他的病情时,虽然说起话来有气无力,可是却能对答如流,一点也不口吃,连陪他的家属也觉得奇怪。通过这次体验,知道自己原来也能流利地说话,精神为之一振,从此就不再口吃了。
 
    四,教育不当
    父母的教育不当往往也是发生口吃的原因。如幼儿的后天发育有早有迟,有的刚满一岁就能较清楚地说出简单的话来,也有的到二、三岁还说不好一句完整的话,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地成熟。有一些不懂事的父母硬逼自己的孩子把话说好,这样会造成小孩对说话紧张不安而发生口吃。
    过分严厉和过分钟爱都是绝对有害的。儿童时期常常遭受打骂,这些印象能深深地留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它们会压抑孩子的愉快。监视孩子的内心的任何思维,引起孩子常处于紧张状态,也往往造成口吃。家庭成员过分地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中心人物那样专心注意,也会使孩子的心理状况片面发展,成为不是孩子所应有的那种过于优越,严肃,自信,早熟和极端自我的中心,从而防碍孩子跟周围人们接近,削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入集体,也可能产生口吃。
    另外,家庭中的恶劣影响,学校中受到歧视等,都可能引起口吃。如父母吵闹、打架,亲近者的不幸,家庭成员间的不和睦,老师的叱责、歧视,同学们的打闹和戏弄等等。总之,凡能使情绪发生激烈变动的外界刺激,而使发言意欲不安定时都可引起口吃。
 
    五,年龄
    发生口吃的年龄大多在幼儿期,特别是在已能学会说话,并能构造词句的年龄,言语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三岁左右,就是在他们抑制条件反射还不够巩固的时候,其次是学龄期七岁左右,也就是对孩子们的言语提出大量要求的时候。再其次是十五岁以前的青春发育期,青春期全身各器官迅速地但是不平衡地生长发育,使情绪发生扰乱的时候,以后就逐渐减少,成年患口吃的就很少见。
 
    六,遗传问题
    有些口吃患者说,他们的口吃是遗传来的,因为他们的祖父母、父母或近亲里有人口吃,并且怀疑遗传的口吃是否能治好。
    口吃是什么?口吃是正常言语的发生障碍。言语是哪里来的?言语是社会性学习的产物,是后天学会的,虽然一生下来就有司掌言语的器官,但必经过模仿、学习阶段然后才能学会说话。后天的言语怎么会先天就破坏了呢?所以我们说口吃决不是遗传来的。
    那么,有一些口吃患者的祖父母、父母或近亲里确有口吃的人存在,这又如何解释呢?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近亲里没有口吃的人的儿童不是也照样患口吃病吗?假若父母是个口吃患者,就容易受父母的影响或由于模仿而变成口吃患者。
    以上列举了口吃的一些原因,但如果只是有这些原因,虽可能发生一时的口吃现象,但决不会因此而成为口吃病患者。有些人常片面地把这些原因当作唯一的病因,事实上并非如此。譬如模仿口吃,这几乎普遍存在着的,班级里有了一个口吃的人,其他的小朋友差不多都要学上几句,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学成结巴子了呢?作者小学时期,有一个同学天天都在模仿作者的口吃,每天一见面,就作一些挤眼跺脚的怪样子,再学说几句口吃,他学了六年,直到小学毕业也没学成口吃。难道口吃患者就特别“聪明”吗?别人学不会的东西,他们一学就会。www.lykcjz.com而当一旦学成了口吃为什么又改不过来呢?为什么学了一会儿学成了口吃,改了二十多年也改不过来,而且越改越重?学会口吃的人是“聪明”吗?学不会口吃的人是不是就是“笨”?再说,父母有口吃,子女并不是都因此而患口吃的,父母有口吃的子女患口吃的是极少数,为什么大多数子女没有受到父母口吃的影响而患口吃呢?哪个人幼小时不受到一些惊吓?大多数幼儿不都挨过父母的叱责和打骂吗?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患口吃病呢?长期患病后的小孩也没有都遗留下口吃病,幼儿组织语言的能力有一个发展过程,因选不好词或排不好句子而出现口吃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因此而成为口吃病呢?究其根源,患口吃的主要原因与病人的心理状态密切有关。
    治疗口吃病要根据引起口吃的因素来进行治疗。但是,过去一开始引起口吃的原因,现在已不存在。如模仿因素已经不存在了,因为现在不是你去模仿别人,而是别人在模仿你的口吃了,因某些疾病而引起口吃的人,现在那些疾病早已好了,因惊吓而引起口吃的人,例如因一只羊从头上猛地跳过去而吓成口吃的人,现在那只羊早已被宰吃掉了,也不可能还会有另一只羊再跳到你的头上去。
    然而,患者的心理障碍还存在着,并且随着口吃的加重而有所发展,所以,找出原因,消除心理因素才是治疗口吃病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第四章 口吃是什么病
 
                  一、口吃究竟是什么病
         二、心理障碍
         三、性格的内向倾向
         四、高度注意
         五、不能接受事物的自然规律
         六、精神创伤
         七、自我折腾
         八、急噪情绪
         九、习惯
 
    一、口吃究竟是什么病
    脑部功能健全,智力发育正常,发音器官也完整无缺的人,为什么说话也会发生口吃呢?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是机体活动的指挥者和调节者,尤其是神经系统最高部分功能活动--高级神经活动。高级神经活动就是大脑皮质细胞活动,它有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的活动过程。
    什么是兴奋和抑制呢?
    简单地说,兴奋是引起组织或器官活动的一种过程,抑制则是一种节制和调整的力量,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可以及时而适当地减缓或阻止兴奋的过程。
    人体任何一个动作,不论是走路、写字、说话、举手、观念和思维等等,都是神经系统通过兴奋的方式在管理着相应器官的活动。但是,若没有抑制过程的节制和调整,我们各部器官的活动也不可能正常的表现出来。如我们看书或写字时,必须抑制其他的活动,还须安静地坐下来才能完成看书和写字活动。再如,我们作向左弯腰活动时,支配左侧腰部肌肉的中枢神经发生兴奋并发出冲动,冲动由传出神经传到左侧腰部肌肉,引起左腰肌肉收缩,同时使支配右侧腰部肌肉的中枢神经进入抑制状态,从而减低右腰肌肉的张力,由于左腰肌肉的收缩和右腰肌肉的松弛,腰部就容易向左弯。如果两侧腰部肌肉的中枢神经同时处于兴奋状态,弯腰的动作就不可能实现。人体的运动就是中枢神经活动的外在表现,人体各种各样的正常运动表示了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的统一平衡的协调过程。
    说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为了产生气流,肺、气管、胸廊、隔肌及腹部前壁肌肉都要发生运动;为了发出声音,声门和声带也必须保持适当的位置,为了使声音洪亮和婉转,则需要鼻、口、咽喉,以及肺和气管给予共鸣;为了把喉部发出来的原音改变为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性声音,还需依赖舌、唇、齿、下颌、软腭等的动作来配合。说话的动作就是依靠这些呼吸和发音器官的密切联系和紧密配合才行。这些活动都是由与它有关的中枢神经通过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的错综交织进行调节的,不允许有丝毫不协调。
    在一般情况下,兴奋和抑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保持着平衡状态的,所以各部器官的活动都是相互协调的。
    但是,人体的各部器官,包括神经系统,都有它一定的生理限度。如遭遇到过强的刺激,或者时间过长的刺激,或者是数量上过多的刺激,当刺激强度超出生理限度时,往往会引起兴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不平衡,以致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活动,它就不能正常地去调节各器官的活动,这时,受到影响的某些器官就会出现功能失调的现象。例如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王素芬手里托着茶盘走进客厅,听到别人喊她丈夫张忠良的名字,回头一看果然是盼了八年的丈夫,在这个突然的刺激之下,茶盘脱手落地,人也站立不住,说话也口吃起来了。
    如果这种不协调的功能失调现象表现在言语的活动上,就可能造成发音器官的言语性运动障碍包括口吃。发音器官的这些不协调现象,如胸部气流的突然塞住,喉部声音卡住,舌、唇的活动失去灵活,禁闭的嘴张不开,或张大了嘴闭不拢等,使言语活动失去正常状态,不是僵住在某个字音上,就是停顿在某个音节并重复发言。
    人人都会发生口吃现象,按照这种说法,岂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口吃了吗?是的,每个人都会发生口吃,只要会说话的人都会发生口吃的时候。因为每个人都会由于紧张刺激而引起高级神经活动一时紊乱,出现感情的激动和发言意欲的不安定,使发音器官的运动暂时不协调而导致口吃,这是毋需怀疑的,只不过是有些人出现多些,有些人则少些罢了。
    所以,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正常人,也能够听出他们在说话时有时会口吃的情形。凡是非常惊鄂、恐怖、愤怒、兴奋、紧张时,口硬喉紧,想说的话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即使能说出来也是结结巴巴的口吃语调。在着急的时候,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口吃。说话很快的人,急性的人,都常发生口吃。
    在小说或戏剧里看到有些人物在紧张和惊恐的情况下出现口吃。小说里述说一件突然不幸的事情时,常说:“不、不、不好了。”小说作者所以多写了两个“不”字,就是告诉我们小说里的这个人说话口吃了。京剧《红灯记》里李奶奶诉家史时:“......慌慌忙忙走进一个人,他不是别人,他、他、他、他......。”李奶奶口吃了,并且口吃得还相当厉害,可是看戏的人并没有觉得:“噢,原来李奶奶是个结巴子呀!”为什么看戏的人明明听到李奶奶发生了严重的口吃现象,并不觉得李奶奶是个“结巴子”呢?因为李奶奶口吃得合情合理,在这种情况下,让李奶奶口吃一下,反而能使剧情和人物感情逼真。
    可见“人人都会发生口吃”这句话并没有夸张,决没有从生到死不发生一个字口吃的人,不过,这种正常的口吃并不含有疾病意义,并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口吃病人,他们没有矫治的要求,更没有矫治的必要。
    那么,是不是说话时发生了口吃就是得了口吃病呢?当然不是,因为人人都会有口吃现象,决不能说人人都患上了口吃病。
    既然正常人也会发生口吃,那么,口吃患者的口吃与正常人的口吃又有什么区别呢?从发生口吃当时的神经过程来说是完全相同的,两者一样,都是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之间正常的平衡失调发生功能紊乱的结果,不然,发音器官的活动决不会出现口吃现象的。
    是口吃数量的多少和程度轻重的不同吗?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口吃病患者发生的口吃要比正常人多而严重,尤其是重症的患者一张嘴说话别人立即就会听出这个人是一个结巴子。可是,究竟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口吃病患者呢?从表面上看,特别是轻度的口吃患者与正常人之间是不易识别的,因为两者之间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
    有些轻度口吃的患者,他们出现口吃的次数很少,甚至有些人比一般正常人的口吃还要少,仅在紧张的时候发生口吃。还有些人在生活中虽可能出现口吃,可他们自己并不介意,没有精神负担,也就不会产生心理障碍。假如对这样的人说:“你也有口吃,也去治疗一下吧!”他们还以为你胡说,或者是跟他开玩笑呢。
    请看下面几例:
    有位患者,家长说从四岁开始口吃的,本人则说小学五年级才开始口吃的。为什么家长和本人对患口吃的年龄有这么大的距离呢?原来家长和本人说得都对,家长发现孩子在四岁时开始口吃了,可是本人不知道,没有口吃的自觉性。不幸的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某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发觉自己口吃了,这时若能毫不介意,过了一些时间也就算了,可是这个患者对此背上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产生了口吃的心理障碍,从此就成为真正的口吃病人了。
    另一个25岁青年,一天开会发言以后,有人对他说:“小王,我今天才知道,你原来有口吃。”焦急的小王忧虑地问另一个人,另一个人也说:“有一点儿。”再问第三个人,回答是:“以后说话多注意些。”这三句话就“制造”出一个名副其实的结巴子。心理障碍的产生有时就是这么“一念之差。”
    所以正确地说,心理障碍往往是导致口吃现象增多和加重的主要原因,若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口吃,克服心理障碍,口吃也一定会逐渐消除的。
    口吃=口吃。
    一个人说话口吃了,只不过是口吃了而已,并没有什么疾病意义,更不是得了口吃病。
    口吃+心理障碍=口吃病
    有了口吃以后,并由此产生了心理障碍,才是真正得了口吃病。
 
    二、心理障碍
    所谓心理障碍就是表现在口吃上的病态心理,也就是对口吃的恐惧心理。患者不仅有恐惧心理,还伴有痛苦的心情,思想上消极悲观,情绪上抑郁苦恼。每个患者都有“不要再口吃”的强烈愿望,也有立即矫治好口吃的迫切要求。
    时刻提心吊胆地怕再发生口吃,每当说话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我要说什么,而是我不要口吃。哪句话要口吃,哪个字要口吃,怎样能不口吃,费尽心机地采取各种小技巧,努力地去防止口吃和回避口吃。本来说话不需要特别留意和努力的,可是口吃患者想起自己的口吃时,就会紧张不安起来,尤其越是不自然地努力回避口吃,结果越加重对口吃的敏感和强度。
    这种心理,这种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和痛苦心情,我们就把它叫做口吃患者的心理障碍。
    口吃患者对口吃的恐惧不是单纯地恐惧,而是预期性恐惧,口吃的发作常常是由于病人确信自己不能不口吃地说话的心理状态而产生的,他们怀有极端恐惧的心情,等待着口吃的发作,而恰恰是这种恐惧引起了口吃的发作。这种恐惧心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从病理性条件联系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照例口吃的预期,成为执著的,惰性的,并随着“重要”时刻的临近而加强。
    不安的预料,加上“不要怕”的努力,也就是强烈控制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结果反而加强恐惧心理。病人必须理解,过分的自我控制决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想直接克服口吃症状的企图,使他们更加加剧固定的和惰性的紧张心理状态,致使最适当的兴奋灶落到有利地带的另一边去了。
    本来是可以不治而愈的口吃,却被这种错误心情的引导而陷进无限恐惧、焦虑和烦躁的痛苦深渊。
    正常人虽也常会发生口吃,他们却没有这种心理障碍,这就是正常人和口吃病患者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
    为什么口吃患者会产生这种心理障碍呢?我们知道:客观存在的事物总要在大脑中反映出来,试想人类从来没有发生过口吃,辞典里就不会有“口吃”两字,我们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口吃,怕口吃的心理障碍就无从产生。但是,人们说话难免会有一些口吃,这个口吃,这个日常生活中一再出现的口吃,就构成口吃的心理障碍的基础。
    我们说:“人人都可有口吃”,又说:“心理障碍是口吃所决定的。”那么,为什么正常人有了口吃却没有产生心理障碍,偏偏这些口吃患者们有了口吃以后就引起心理障碍,促使口吃症状固定下来呢?内因--特别是特殊的气质和某些不良性格而引起的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是它的真正原因。
    客观存在在大脑的反映,决不象镜子那样,而是“恰恰镜”式的,同一个事物作用于不同的情绪反应。拿看足球比赛这件事来说吧,不管对谁来说这个足球比赛都是一样,而不同的人,对这个客观事实就产生不同的反应,有时一会兴高采烈,拍手喝彩,一会儿叹声惋惜;有的在冷静观摩运动员的球技;也有的一会儿一看表,盼望比赛赶快结束。听交响乐也是这样,有的陶醉于艺术享受中,有的却听得枯燥无味。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怨天尤人地烦恼起来,而有些人却泰然地认为:“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能任劳任怨,有的人受点委屈就会患得患失,大喊大叫起来。生病以后,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也不尽一样,有的焦虑不安,忧患重重,而有的人却能“既来之,则安之”。
    口吃虽然人人会有,但由于对待口吃的态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后果。正常人虽然有时也会发生口吃,他们却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对它表现得非常淡漠,不久也就忘掉,心理没有疙瘩,不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大容易患口吃病的。
 
    三、性格的内向倾向
    人的性格倾向有内向和外向两种。口吃患者大多神经质,神经质人的性格常有内向倾向,这种人自我内省很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方面各种极其微细的感觉,并因此而产生的不安和苦恼忧虑不易消除。注意自己原是人人都有的,但内向的人过分注意自己。外向的人则注意力常集中于外界的对象,追求现实,坦率,不顾自己而注意目的物,与性格内向者相反。
    成人或幼儿在情绪激动或发言意欲过急的情况下,偶然出现一些口吃本是正常现象,无内向倾向的人对之会不加注意,或注意到了也不介意,即使被人提醒或讥笑也一笑了之,并不大惊小怪。内向的人就不是这样,由于注意力集中“自我”,稍有一点点的口吃,就容易被自己发觉,当察觉自己有了口吃,或者被别人提醒,或者受到父母、老师的指责,或者受到周围人们的嘲笑时,就好象“大祸临头”,对它“高度”注意,怀疑自己或许真的患了口吃病,于是就注意寻找自己的口吃,当他又一次发现自己口吃后,就断定自己原来真的是一个口吃患者,并因此产生恐惧和苦恼,注意力就更加集中到口吃,总想努力去防止它,这就是口吃发病的动机。因为“知道了”,才产生对口吃的恐惧心理,才会从思想上固定下来,从而给自己戴上一顶口吃的“帽子”,从此就挤进口吃患者的队伍而不能自拔。本来是暂时的口吃现象,神经质地对它过分注意,把它当作疾病而想过了头,又由于自己的错误心理和错误态度,逐渐地把它象捏糖人似地捏成了“病”。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高度注意是正常人与口吃患者之间的分水岭。
 
    四,高度注意
   注意力朝向那里,那里的感觉就会敏锐起来,受到暗示时,更会特别敏感。
    如果细心地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发痒的地方,很可能某个地方就会痒起来。注意若被什么事情吸引时,身上受了点伤也会觉不出来。失眠患者怕声音妨碍睡眠,努力去排除声音,反而把注意力转向声音,排除与不关心不同,排除本身先决条件是注意,因而对声音更加注意,对声音的感觉就更敏锐。
    口吃患者在高度注意的同时,还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口吃。不管什么,你要注意地寻找就容易发现。
    口吃患者说话时先暗示自己不要口吃,说话时不时地在注意寻找自己口吃了没有。读文件时,把文件看一遍,一面看一面寻找哪个字要口吃,就把这几个要口吃的字牢牢记住,或在这几个字上面画个记号,告诫自己读到这几个字时要注意,别口吃。读的时候眼睛总是瞟着这几个字,当读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果真口吃了,心情更加不安,进一步“努力”不要口吃,当然更会口吃,以后连不易口吃的字也会口吃起来,怎么“努力”也读不下去了。
 
    五,不能接受事物的自然规律
    人的心身活动由于受到内外刺激的影响随时都在变动。发生变动的条件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酒醉后心身有违和之感,煤气中毒时头痛、昏,在温暖的地方一个人看着不感兴趣的书就想睡觉,冷水浇头时精神会为之一振。但是有时候会原因不明地心情不好,精神不振,头重起来,人们自己不可能把各种内外因素都搞清楚,这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经历过的。
    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里都可能经常发生的事,当作一件稀奇的事来看待,并误认为这是一种“病”的表现,这样的人一旦发觉自己口吃,就会神经质的认为自己也得了口吃病。这种“唯我独吃”的错误认识,随着就产生与口吃现象相对抗的心理和行为。口吃的心理障碍也就因此逐步地萌芽、发展和固定下来。
 
    六,精神创伤
    人们的言语和态度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不适当的言语将成为病的不良刺激,甚至会导致神经活动的功能障碍成为口吃的惰性病理兴奋点,并且固定下来或者导致口吃症状进一步加剧。因此,病情的加重总是与精神创伤有关联的。
    自尊心的受辱对口吃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精神创伤,因说话口吃而受到他人难以忍受的尖刻取笑,对于不少口吃的人来说,往往是难以忍受的精神创伤。从此就躲避说话,不相信或否认自己有说话流畅的能力,紧张不安地重演着这种可怕的场面,就更不敢自告奋勇地主动争取说话,或保持绝对沉默的态度。这种心理会随着一次次的受辱而日益滋长起来,在心灵深处刻上了一道道创伤的痕迹,这种痕迹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致他们的心理反应越来越少取决于当前的刺激,而更多地取决于过去的痕迹作用。
    不愉快的回忆,对过去的沉痛体验,能使过去的经历栩栩如生,每想到以前被人们起哄嘲弄的可怕场面,精神就会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
 
    七,自我折腾
    知道自己是一个口吃患者以后,注意它,怕再口吃,为之苦恼和焦虑,要摆脱口吃的心理活动,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我们为什么把这种人之常情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病态心理呢?因为口吃患者表现在口吃上的思想和感情不是恰如其分,而是太过火了,太夸张了,太大了,大到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程度。为什么会如此呢?
    口吃患者们的性格特征大多为温驯、拘谨、胆怯、紧张、固执、自我中心,以致常易优柔寡断,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面子观念强,思想不开朗,对事物缺乏兴趣,容易苦闷,却又不能忍受痛苦,缺乏耐心和毅力,常计较细节问题,逃避现实,好象蜗牛似的把自己封闭起来,好思考和多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事,常会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自己与自己争论不休,固执己见,一概不听从别人的见解,做事急切,逐渐会变成过分的性急和焦虑,特别是说起话来又急又快,而易出现口吃现象。
    这些性格特征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些,但并没有都患口吃,具有内向性格者绝大多数终生不发生口吃病,只是这种性格倾向显著的基础上,在加上心理因素,才容易发生口吃病。
    具有这种性格倾向和感情基调的人,遇上口吃这个具体问题,就会表现出极端错误的态度和作出荒谬的判断,促使心理障碍发展和加剧,导致口吃症状加重。上面所说的不能接受事物的自然规律,对口吃的“高度”注意,以及对别人言语刺激的强烈反应等也都会加剧病情。另外,表现在口吃上过分爱面子,企图掩饰自己的口吃,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压力,结果欲盖弥彰,反而使心理障碍在“爱面子”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发展。过分的敏感,其实并不是真的敏感,只不过是由于神经质而促使口吃的自我感觉固定下来,甚至别人的一言一行会立刻联想到自己的口吃,严重地影响着自己的口吃。他们常常是怀着抑郁不安,痛苦焦虑的心情,胆怯地、绝望地看着未来。过强的自我意识,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以及对口吃的错误评价等也都起着不良影响。所以,促使心理障碍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我折腾。
    口吃患者从自己的经验知道,对口吃的注意和恐惧等心理会加重口吃的症状,因而就强迫自己不要有这样的感情和想法,否定它,回避它,压制它,与之斗争,但又没有能力改变它。越是暗示自己不要怕,越怕得厉害,越是迫使自己不去注意口吃,对口吃的注意越是执著,好象幽灵似的纠缠着自己。这种自我折腾的结果,可以使人之常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会三倍、四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地增长起来。
    我们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感情和思想,神经质的人却常常误认为是疾病的异常表现,总想去反抗它,当然决不会如愿以偿。所以,这种徒劳地与之反抗的反抗心理会促使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发展。
    心理障碍的发展使口吃症状增多起来,严重起来,口吃的增多和加重反过来加深了心理障碍,由于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口吃患者就越来越严重。
 
    八,急噪情绪
    口吃的人都是急噪的,尤其表现在说话上,又急又快,恨不得把想说的话一下子都倾倒出来。
    一般人都以为口吃的人说话慢,其实不然,实际上口吃的人说起话来是很快的,但因说话时不断地出现难发、重复、中阻、拖音等现象,听起来似乎很慢。说话的能力与人体的各部器官一样,也有它一定的限度,每个人的说话能力不尽相同,由于急于表达,但说话能力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因而发生口吃现象。
    有些患者初口吃时,也许不那么急噪,但如一再口吃就会变得急噪起来,越口吃越急,越急越口吃。人的个性是可以被改变的,虽然改变起来不那么容易,但是消除急噪情绪对于口吃是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措施。
    有的口吃患者说:“我这个人特别急噪。”这样的自知之明很重要。但“特别”两字就不恰当,因为没有一个口吃患者在说话时没有急噪情绪,所以给自己加上“特别”两字,把自己区别于别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错误观察,或者是对改变急噪的自我宽恕的借口。
 
    九,习惯
    还有一个习惯问题,它作为口吃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不容忽视的。
    条件性刺激以同一种顺序长期不变地多次重复,大脑皮层内与此有关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以及其反应形式的出现就以一定的方式巩固起来,从而形成固定和易于再生的反射系统。这种固定的反射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若一次一次不断地发生口吃,由于这种重复积累,中枢神经就形成一种容易再度发生口吃反应的动力定型。这个动力定型还可与某些特定的环境建立信号联系,就是在某些环境里若时常地发生口吃,这些环境便成为口吃的信号,以后一遇到这些环境,大脑里就作好了一系列口吃的准备活动,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养成了口吃的习惯。
    这种反应的出现次数越多,就越来越精确和恒定,结果,偶然的常态口吃逐渐地转变为习惯性的病态口吃。可以肯定地说,心理因素在口吃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我们身上也曾有过某些不良习惯,如早晨睡懒觉,好张口骂人,随地吐痰,手里不管拿着什么东西到处乱敲,挖鼻孔,挤眼睛等,这些坏习惯,只要想改,一般稍加控制就会很快地改正过来。而口吃呢?却恰恰相反,越改越重。患者可以冷静地深思一下,你的口吃之所以逐渐加重,不就是因为你拼命想立即改掉,但又觉得不可能的这种矛盾心理和焦虑心情所引起的吗?有谁听说过,世界上存在一种越改越厉害的习惯吗?口吃习惯之所以形成和逐渐牢固,是因为强烈的心理因素在起着支配作用。最初出现的口吃可能是正常现象,并没有疾病意义,若能正确对待,则决不可能形成牢固的习惯。正常人就是这样。而神经质素质的人则对它过分地注意,紧张不安地怕再口吃,多余地抑制自己的情绪,又与之斗争,这就是口吃习惯形成的前奏。在这个时期,如果通过第二时相的信号系统给予诱导,就可能中止口吃的形成。例如学生在课堂里回答老师的提问,由于心情紧张等原因而出现口吃时,老师应不露声色,带着“漠不关心”的态度指示他:“这没有什么,有时谁都会这样的,不要紧,往下说......”等,这样能够提高大脑皮质有关细胞的兴奋过程的集中,并因而抑制不必要的肌肉活动,帮助阻止口吃习惯的形成。
    总之,口吃病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某些不良素质、过多地注意自己、强制压抑自己的感情、心情的翻腾、外界的言语刺激、急噪情绪等等,都是口吃形成的主要原因,对说话缺乏信心,总象有点“事儿”搁在心上,认为自己在说话上的无能,又不甘心自己的无能,不甘心听任口吃摆布,作一些方向不对,始终归于失败的斗争,越作不讲策略的斗争,只能加重口吃。www.lykcjz.com越与口吃斗争,越感到口吃的难以克服,仿佛口吃永远是胜利者。所以,口吃患者欲想根治口吃,就要使一切都成为过去,而用另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口吃。
上一条:矫正项目下一条:森田疗法
地址:洛阳市白马寺镇正骨医院斜对面博音口吃矫正中心    电话:    手机:18336718971
版权所有:洛阳博音口吃矫正中心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地图
 
客户服务